1123農民運動初步剖析
從這次1123農民運動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在經濟生活的受壓迫而產生的怨懟,往往並不能直接轉化成政治上的行動,因為經濟上的弱者,往往也政治和行動上的弱者,在一個高壓迫性的政治制度下,怨懟只有被壓抑下來,而無法形成有規模的社會運動,長久以來,怨懟亦繭化,而受迫者主觀上亦是為理所當然。在這種種條件下,一個被擠壓的社會階級,僅能被思想家和觀察家客觀上予以辯視,本身並無階級意識與動能力。我們瞭解,政治壓抑越大,潛在的社會運動爆能越大。社會運動是因應政治,社會的壓抑,而從事一種制度外的秩序重建工作。故由如此,其意見領袖的帶動與鼓吹,便成為此改革運動中的主要核心所在。然而,就1123農民運動與這一兩年來的各種社會運動與衝突而言,他們主要的價值,即在解構政府主導的強制統合秩序,而在建構一種由社會各階層充分參與、競爭,持產生的自然均衡。從這角度來看,社會運動非但不是反秩序的,而是要促成真正且合理的秩序。
以社會學各種理論之觀點闡述1123農民運動
(1)功能論的角度觀之
農會在農漁村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它扮演著政府與農漁民之間,溝通橋樑的功能。並且,在地方上擁有維持在地農村與他地農村相互運作的整體性功能。亦因如此,農漁會擁有自己的金融體系,對農漁村裡的民眾而言,其所供給之功能遠大於其他金融體系(如:銀行)所給予的福利要來得多且遠。然而,也因如此在選舉時期,農漁會往往也被戴上「黑金大樁腳」的帽子;故其中利於農民的相關借貸政策,在某一部份的功能來看,已有些許的受損且失效,亦因如此,政府相關單位才想利用其他在社會上,一樣擁有與農會功能相似的金融機構來取代它原本所擁有的功能。此外於整個國際情勢下,國際化、自由化、WTO整個大訴求架構下,政經結構開始改變,金融也亦必須開始改革,才能符合且維持整個社會體系彼此間相互的關連性,使彼此間能夠發揮最大的功能性。所以,改變農漁會之金融體系亦成為當務之需,如此一來彼此間功能性的發展才能達到最大的狀態,社會結構也才能更益穩定。
(2)以詮釋論的角度觀之
就詮釋論而言,大眾媒體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一次的遊行,大眾媒體對於農民首自發起的運動,給於極高的評價,不再是以以往「只是來領便當」的角色給於評價。而是真正的把這事件剖析與詮釋。讓社會大眾瞭解農漁會在農民心中的意義,讓其知曉農漁回是農民最好的朋友,這種在地方上深耕的功用,是不能經由其他大財團所經手的,農漁民的權益亦不行讓政府機關所操作與擺弄。
媒體深刻的剖析,讓社會大眾對於這一次農民運動有所認知與瞭解。也因此亦得到許多社運團體與學生團體的迴響與互動,讓農漁民本身真正的訴求,能夠經由媒體的傳播給閱聽人知曉農漁會的重要性,讓他「瞭解」農漁民們的真正動機與其之訴求,進而給予支持與響應。除此之外,讓農漁民等等特定族群街頭遊行的訴求主張,擴及到相關他人的利益考量,如此一來,才能拉大、拓展街頭遊行的觀照視野,而不致於讓某些特定目的的抗爭訴求與街頭遊行,反而招致族群之間更多的相對剝奪和差別待遇,使彼此之間產生瞭解與互動,進而得到各種觀點的認同與肯定。
(3)權力論的角度觀之
由權力論的觀點來看,農民這一次的抗爭,是對政府的剝削產生不滿的行動。有關政府單位,未了自身選舉上的考量,決定裁減農漁會的金融信貸的機制,以其他的大財團取而代之。這除了要為往後選舉的利益(如:財團金錢上的援助),也是為了完全拔除地方派系與樁腳在當地深具意見領袖的地位,一併掃除國民當時代所有與其有關的權力範圍,削弱其權力體系。然則,政府機關全然沒有顧及到農漁會在當地農漁村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農漁會所能給予農民更多有利的金融貸款政策,能夠輔導農漁民在往後生產及銷售上如何應用之策略,這些都是政府機關所漠視的。故因如此,由於利益團體的衝突,使得政府不斷的剝削「沒有聲音」、「中低階層」的農漁民,罔顧他們在社會上的權益,利用權力來支配與剝削他們的生活,所以在農民憤怒的吶喊之下,才產生了這次的1123農民運動,與政府相關單位產生必要的衝突,進而爭取自身所處之階級,理應擁有的權益。除此之外,農民在社會中居處於弱勢的地位。故因如此,想要推翻現有不滿的政策進而改革,對於弱勢的族群而言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集結成群,進而闡述此團體中的核心意見及訴求。然而,任何成功的、大規模的能的聯合與此運動有重疊利益的各個社會階層與團體的參與,例如1123的勞運份子與國民黨的部分人士加入此運動。藉由如此的方法,使用最直接的管道,進而達到彼此利益的輸送,造成更好的回想與效果,使彼此的目標能夠更快的達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