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是一種容易被複製的現象,
可不可以說是一種「非基因性的遺傳」?

前幾天收到台南家扶中心寄來的刊物,
裡面有一篇文章敘述著貧窮是容易被下一代複製的一種社會現象,
家境清貧的小孩,在現今社會中能夠從以前的「三級貧戶」成為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的人物,
似乎已經變的微乎其微。
然而這是不是一個無止境的循環呢?
我可以大膽的評估:80%是如此。

那「方法」呢?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擺脫呢?
我想是「教育」。
唯有教育,可以讓貧窮的孩子擺脫上一代不願遺留下來,賦予給下一代的消極資產。

教育的重要性不容我置喙,
但是教育的累積除了自我意願的因素外,「金錢」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亦因如此,在家境貧寒中的小孩,
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給予他們能繼續學習的機會,
往往在「能工作」的年齡,救被父母要求外出工作以減輕家計,
其實,這不是不好,只是在求學階段的打工應該要適可而止,
不應影響其學業為其前提要素。
否則,上述所言之「貧窮的複製」就極有可能會轉一到下一代的身上。

試想,在年輕時可以做的工作,到了中年可以嗎?
            在中年時可以做的工作,到了即將邁入晚年可以嗎?

這是讓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想想...
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父母?
你告訴我答案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endlichke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